记者 刘祥平
他没有魁梧的身材,也没有豪言壮语。唯一能引起我注意的,是那鸭舌帽下透出两团淡淡的“高原红”。 这是雪域高原气候给他留下的特殊烙印。他笑着说,好像是在时刻提醒他,别忘记西藏,别忘了嘉黎。他一再表示:“我真的很普通,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!”就是这样一个自称很普通的援藏干部,2年多来,他以自己的不懈努力,克服高原高寒缺氧、疾病折磨等困难,改变着嘉黎县的初级卫生保健、防疫防病、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、县乡两级卫生设施建设、农牧区合作医疗等等面貌,改善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卫生医疗条件。他,就是苍南县第一位援藏干部——杨则安。
援藏,就是造福群众
真正认识杨则安,是我到达西藏拉萨后的第二天。
“远在阿里,苦在那曲”。嘉黎又是那曲地区气候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,地广人稀,平均海拔4500米,空气含氧量为平原地区的50%以下。是一个一年只有3个月绿色植物生长期的“生命禁区”。 2010年7月5日,己经47岁的杨则安随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到达嘉黎县。“我用三个月的时间,走遍了嘉黎县的上至海拔5200米的错拉,下至海拨3000米的忠义等10个乡镇卫生院, 看到的一般只有体温计、血压计、听诊器等老三件”。 杨则安介绍说,嘉黎的卫生环境相对比较差,缺医少药严重,群众看病非常难。要改变这一现状,就要依靠全县的卫生医疗干部、职工的集体智慧,共同努力,提高卫生管理水平,培训医疗业务,改善医疗设备的工作思路。
“一切都要从医疗卫生基础抓起。”杨则安经常这样说。针对前几年计划免疫接种率不高、不规范、建卡、证、档案不齐全等问题,他组织乡(镇)卫生主管副乡(镇)长、卫生院院长、卫生技术人员、县疾控中心干部、职工,深入农牧民家中开展麻疹接种监督工作。2011年,强化麻疹免疫应种9521人,实种9275人,接种率达到97.4%;同时对预防接种计划免疫的查漏补缺督导、检查,建立健全了卡证制度;他还安排工作组,蹲点落实这项工作。两年来,计划免疫应种11762人,实种11476人,接种率达到97.6%。
驾驶员藏族小伙达吉对记者说:“我们懂得杨局长的一片苦心,他是真心实意地替老百姓着想。”杨则安每次深入病患农户了解情况,总是细心听,认真记,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,经分析,他发现由于水质、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原因,高血压、痛风、胆囊结石、泌尿系统结石、慢性高原病(即血红蛋白增高证)、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在当地发病率特别高,又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,患者基本上没有得到常规的检查与治疗,对群众健康危害很大。按照《西藏自治区初级卫生保健管理程序》,组织开展全县性的宣教活动,明确任务、逐级落实,提高农牧民卫生环保意识。同时加强传染病、地方病的防治和农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诊疗。
举办各类培训班,通过送出去,请进来的办法,举办一期全县卫生计生人员业务知识培训,一期140名乡村医生业务培训,还安排6名县人民医院的技术骨干分别到浙江台州医院、永嘉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业务培训等等。“在医院,我们除了给农牧民体检治病的同时,每周抽出两个培训课时,接受业务培训”。 保健人员次仁吉说。
合作医疗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,农牧民根本没有参合意识,参合率很低。为从根本上扭转合作医疗工作的被动局面,得到农牧民的普遍认可。杨则安一方面带领工作组走村入户,深入农牧民家中了解他们对合作医疗的看法、意见,向农牧民宣传合作医疗的好处。另一方面想方设法,多方筹集经费,让群众多得实惠。“2011年,争取到免费医疗经费760万元,援藏资金280万元”。保健人员巴桑卓嘎如是说。当年就有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28810人(117人五保、特困户集资款由民政部门转入),集资57万元,参合率达到 98.5 %。为农牧民免费医疗报销1620人,大病统筹报销383万元。合作医疗制度给农牧民带来真正的实惠。藏民患者央金感激地说:“合作医疗好,杨局长扎西得勒(藏语:吉祥)”。
救人,就要敢于担当
该局副局长次仁介绍说,“2010年7月7日,我刚上班。就听说,自治区有一个医疗队要到我们县进行白内障的普查与手术。 杨则安局长来不及适应高原气候,克服高原反应,高原性高血压等症状,带领两个副局长到县藏医院迎接医疗队。”
“嘉黎的白内障发病率很高,需要手术的病人肯定不少。一进门便看到早已在那里等候黑压压一大片的牧民。这些牧民大多从各乡镇赶来,离这里最近的夏玛乡也有80公里,更远的应该要提早三天出发。 无论如何,要打好援藏的第一仗。”当时,杨则安即临时主持召开局班子及有关医务人员的会议,组织医务人员,安排手术室、病房、药品等等。抽调医务人员负责排队、编号、检查、消毒、手术、开药、住院。并亲自为病人治疗。做到不漏检一个牧民,不漏做一例手术,连续一周,手术200多人次。桑吉老妈妈一只眼睛还蒙着纱布,用颤抖的双手给他带上了哈达。 “柜子里珍藏着许多哈达,有白色的,也有黄色的,满满的一柜子。唯独有一条白色的哈达被我一直挂在床头,珍惜有加。”杨则安说。
2010年秋,从医院传来消息,一个十二岁的藏族小女孩卓玛得了急性阑尾炎。阑尾炎虽然不是很严重的疫病,但是在这里急性阑尾炎危及生命是常见的事。以前碰到这类病人,要么送拉萨,要么就地保守治疗。把病人送拉萨,几百公里路程,十几个小时,病情耽搁不起。看到卓玛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,父亲乞求的眼神。他对身边的值班医生说,“必须马上动手术”。 很快就拿出一个由援藏医师主刀的技术方案,并要求手术只能成功,如有例外就没有进一步抢救的设备与药品。简陋的清仓室打开了,断线的无影灯接上了,简单的洞巾代替手术铺巾,清仓包代替腹部手术包。没有麻醉机,没有心电监护,没有洗手护士。没有,没有——。医师与病人一起带上氧气管,在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,一场生与死的博斗开始了,一小时后,传来手术成功的消息。这是要担多大的风险啊,他说当时只能下这样的决心,救人要紧。后来才知道,这次剖腹小手术,是嘉黎有史以来的第一次,开创了外科手术的先河。
一周后,小卓玛顺利拆线要出院了,她用一双小手拉着他连声说,“脱琪琪!脱琪琪!”(藏语:谢谢 !谢谢!),她把阿妈手上的哈达抢过来,亲自献给救病恩人汉族叔叔。
只要能去,就一定要去
在西藏有个说法,叫“守土有责,呆着就是贡献”。但是,杨则安并没有安安分分地“呆着”。紧张的工作和恶劣的高原缺氧、高寒环境影响了健康。
在2010年度休假重返西藏的时候,他被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急性重症肺炎,经检查:两肺大面积严重炎症,两肺胸腔积液,炎症面积达到80%,免疫球蛋白严重降低,营养指标到了癌症晚期病人的水平。住院期间,那曲地区、嘉黎县援藏领导纷纷打电话询问病情,并交待他,“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,可以不要再来高原,就地安排工作岗位”。 温州市委、苍南县委组织部领导亲临病房慰问,援藏干部代表到医院探望。医院多次给他家属发病危通知书。经过45天的抢救治疗,终于逃过“鬼门关”。
出院后,医生建议在家休息治疗三个月后再来复查,不能急于去西藏。可是回家不到2个月,杨则安就呆不住了。他有一个简单的想法,“援藏不是镀金,援藏就是吃苦,援藏就是奉献”。偶然的疾病不是退却的理由,只要能去,我就一定要去。刚上初三的女儿抱着他说“爸,您不能去,我怕您会死在西藏”。他不顾家里人的极力反对,领导的劝阻,带着深呼吸的胸痛、轻微运动的心跳加速、头晕等病状。于6月9日,重新飞向成都、拉萨,奔赴嘉黎。
不哭,孩子!
孩子 我们说好的/不哭/可是 昨天你哭着说/怕我会在那里迷失/今天你的眼眶一直是红的/没有哭出来/亲爱的孩子/我尽量保证不会在那里迷失/你也保证/在没有我的日子里/或在失去我的日子里/坚强地活
这是他到嘉黎后写给爱女的一首小诗。他说,最觉得愧疚的,是家中的妻子和女儿。每次放假回家,他和女儿总有说不完的话,他最喜欢听女儿讲学校的事情,却从不讲自己援藏的困难和成绩,让女儿知道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。
明年六月,杨则安将结束第六批援藏工作,离开嘉黎回到苍南。归期己近,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尽自己最大能力,为这片土地和人民多留下一点东西,在世界的第三极,感悟人生,奉献边庭。
杨则安简介
杨则安,1963年10月出生,龙港镇人,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,苍南县第一位援藏干部,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医学学士,在职香港公开大学中国法学硕士,浙江省美容外科主诊医师,温州市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,外科主任医师。2010年任苍南县爱卫办副主任,苍南县卫生局副局长。2010年11月,任西藏自治区嘉黎县卫生局局长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、食品药品监督局局长。
新闻链接
嘉黎县县城
嘉黎县总面积为1.32万平方公里,全县总人口30000人,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部,那曲地区的东南部,距离那曲地区所在地200公里,距离拉萨500公里,属于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地带的高原山区,平均海拔4500米。一年分为旱季、雨季、风季、雪季四季,终年高寒缺氧,常年平均气温-0.9度,空气含氧量为平原地区的50%左右,自然灾害频繁,主要有雪灾、风灾、干旱、地震、洪水、泥石流等,牧民生活较为艰难。
(本文照片均由杨则安提供)